艾灸祛斑
發布時間: 2023-2-18 | 關鍵詞:艾灸祛斑,遮瑕不如祛斑,化瘀通絡
遮瑕不如祛斑
濃妝淡抹總相宜。每個女人都是個魔術師,女性朋友們已經把化妝這門技藝玩的出神入化了!化妝前后的對比往往讓人驚訝得掉下巴,然而化妝卻也不是那么簡單的,也充滿了各種困難。
濃妝淡抹并不總相宜。女性朋友們在化妝的時候經常要面臨一個難題,那就是遮掩臉上的各種斑點。當然了,我不擅長化妝,也不知道怎樣更好的遮掩斑點,可是我卻知道祛斑的方法。
天然的美總是比創造的美更高一籌不是嗎?艾灸吧,它可以讓你化妝時不用再煩惱如何遮瑕。
無淤不成斑
中醫理論認為,多數色斑為痰、淤、濕、毒等邪氣在表皮淤積所致,其中最常見的是黃褐斑和雀斑。
黃褐斑也叫肝斑,主要為鼻梁兩側、兩頰或前額淡黃色到深褐色的成片色斑,育齡女性較多。西醫認為,黃褐斑與肝腎問題、消化道問題、盆腔炎、內分泌失調、妊娠等因素有關,長期服用避孕藥也可發生。
中醫則將黃褐斑分為脾虛、氣滯、血淤、寒凝等多種類型。其中血淤最常見,女性多表現為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多血塊等,因此有“無淤不成斑”之說。
寒涼食物也致斑
黃褐斑與情志相關,也與飲食相關,也就是說,老生氣必定長斑,老吃寒涼也很容易長斑。同時,有斑者平時不宜過量食用刺激性食品,如酒、濃茶、咖啡等,可經常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,如柑橘類水果、西紅柿、青辣椒、山楂、鮮棗、獼猴桃、新鮮綠葉菜等。
雀斑在中醫看來乃“腎水不能榮華于上,火滯結而為斑”。長斑部位以面部尤其是鼻和眼下多見,夏季加重增多,冬季減輕變淡?梢钥紤]服用六味地黃丸,伴陰虛火旺者,宜滋陰降火,可選知柏地黃丸。不過,如果身體健康,雀斑可不治。
艾灸化瘀通絡,養出好氣色
艾灸化瘀通絡幫你從內而外調出好氣色。好氣色往往反映出健康的身體狀況。如出現黑眼圈、眼袋和面部斑點,就需要進行身體調理。中醫認為,艾灸療法可滋陰補腎、清降虛火、化瘀通絡,有助從內而外調出好氣色。
艾灸取穴:肺俞、腎俞、神闕、曲池、三陰交。
(1)肺俞:在背部,當第3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取穴法——第1步:正坐低頭;第2步:確定后正中線:即在背部中央所作的垂直線;第3步:在后正中線上,可見頸背部交界處。
(2)腎俞:在腰部,當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取穴法——第1步:坐位;第2步:過肚臍中點繞腰腹一周作一線;第3步:該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即為第2腰椎棘突;第4步:在第2腰椎棘突下有一凹陷,此凹陷旁開2橫指(食指、中指并攏,以中指近端指間關節橫紋水平的二指寬度為1.5寸),即為本穴。
(3)神闕:在腹中部,臍中央。
取穴法——第1步:仰臥位或正坐位;第2步:肚臍中央,即為本穴。
(4)曲池:在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,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。
取穴法——第1步:屈肘成45°;第2步:在肘關節的外側,肘橫紋頭處,即為本穴。
(5)三陰交:在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。
取穴法——第1步:正坐或仰臥位;第2步:手4指并攏,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,示指上緣處,小腿內側骨(脛骨)后方,即為本穴。
⊙注:本文章部分來源于網絡,供交流學習使用(非商業目的)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告知刪除。
( 文章完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