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曰:“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!
《金剛經》有言:“一沙一世界國土中,所有眾生,各具一心,則其心有若干種,如來以清凈五眼,皆盡見而知之!
同樣的,一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,只有各個器官各行其是,人體才能健康地運轉下去。
凡說宇宙,便是說人身。如果說人身是一個圓運動,那么脾胃就是這個圓的中軸,給圓的運轉提供動力。
我們靠攝取食物的能量生存,中醫說:“飲入與胃,游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精并行。合于四時五藏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!蓖ㄟ^這樣的過程,我們人體的圓才能正常運轉,可想而知,如果在“脾氣散精”的環節就出錯了,進行不下去了,人體必然就會生病。
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怎么通過艾灸來健脾,讓我們每個人的圓都轉動起來~
那么,我們的身體是怎么提示我們脾虛了呢?
齒痕舌:顧名思義,就是在舌頭邊緣能夠看見牙齒的痕跡。多見于脾虛,常于胖大舌并見,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導致舌體胖大。
便溏:大便不成形,形似溏泥。
光憑上面的兩點不足為據,如果您進食后常覺胃脘脹滿不舒、稍食油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多、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舌淡苔白脈細弱,那就是脾虛無疑了!
脾虛要艾灸的穴位有:中脘,神闕,足三里,百會。
中 脘
中脘穴位于任脈上,在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(當臍中上四寸)。
《經穴選解》中說:“中脘穴在胃之中,當胃小彎處”。所以它基本可以用治一切脾胃病癥。不光如此,它還是腑會,所以對六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療效。
取穴時取仰臥位,按壓多有酸脹感。
艾灸中脘和胃健脾,降逆利水。慢慢地食欲都會變好很多哦~
神 闕
神闕,就是肚臍。又名臍中,是任脈上的要穴。神,指先天或父母,闕,指牌坊,連起來就是先天的印記。
我們知道,胎兒靠臍帶與母體相連,獲得營養而保持先天真息狀態。人體科學研究表明,神闕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,我們通過鍛煉,可以啟動人體胎息,從而健康無病,青春不老。
足三里
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嵴外1橫指,當脛骨前肌上。取穴時,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。是人體的保健要穴。
艾灸此穴,造化脾濕,生發胃氣。
王燾在《外臺密要》中說“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,令人氣上眼暗,陽氣逐漸衰弱,所以三里下氣也!本褪钦f,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,灸足三里穴可補氣壯陽,不然會出現氣短、兩眼昏花等現象。
女性艾灸足三里面色紅潤,常保年輕。相信常年堅持,必獲殊益。
百 會
別名“三陽五會”。屬督脈,后發際正中上7寸,當兩耳尖直上,頭頂正中。
古語講:百會之所以叫百會,就有一穴開百穴開的功能。艾灸此穴,開竅醒神,回陽固脫,升提作用明顯。
⊙注:本文章部分來源于網絡,供交流學習使用(非商業目的)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告知刪除。